相关内容
-
自然通讯:通过优化3D打印粉末尺寸,实现晶粒形态和尺寸控制-微观结构控制新选项
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零件机械性能,在没有加工缺陷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微观结构。因此,在零件制造过程中控制微观结构演变,有利于生产具有可预测机械性能的复杂形状。
-
主流3D打印工艺制备SiC陶瓷的优缺点
碳化硅陶瓷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热导率、高化学稳定性等优异性能的陶瓷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汽车工业、核工业等领域。近年来,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对大尺寸、复杂结构的零部件有强烈的需求。
-
记忆合金3D打印新应用!多频段覆盖、无机械驱动的可自主变形天线
在无线通信时代,天线无处不在。从手机到卫星,从飞机到无人机,不同频段、不同用途的天线让我们的通信需求得以满足。然而,随着6G时代的临近,频段共享成为必然趋势,这意味着设备需要在多个频段之间自如切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突破 - 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形状记忆合金天线,能够通过热驱动在不同形态间自由切换,一个天线就能完成多个天线的工作。
-
我国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
增材制造作为新兴的制造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成为先进制造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方向之一;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为现代制造业的培育壮大以及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契机。
AI设计3D打印实现:泡沫密度+钢铁强度超材料
以下文章来源于AM易道 ,作者AM易道
点击顶部卡片跳转小程序
即可免费注册电子参观证
智能算法驱动的精准结构优化
点击小程序完成预登记获取门票
这套算法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的三维结构优化问题转化为可控的参数化设计过程。
从图1可以看到,算法首先将立方面心立方(CFCC)晶格结构分解为基础构件单元,每个构件通过贝塞尔曲线方程进行精确描述。
贝塞尔曲线通过四个空间控制点定义支柱的轮廓,这些控制点的坐标作为优化参数,经过旋转扫描形成三维支柱结构。
算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一个三维优化空间,将相对密度(ρ̄)、有效杨氏模量(Ē)和有效剪切模量(μ̄)作为目标函数。
通过有限元分析对400个初始随机构型进行评估,系统构建了一个预测模型。
这个模型不断通过新的评估数据进行更新,在探索(寻找未知的高性能区域)和利用(优化已知的良好设计)之间取得平衡。
最终生成的100个优化数据点形成了帕累托最优前沿,代表了不同性能指标之间的最优权衡。
从力学角度看,优化后的结构展现出独特的应力分布特征。
图3(d、e)的有限元分析结果清晰地显示,传统均匀截面支柱在节点处会产生显著的应力集中,而优化后的变截面支柱则实现了应力的均匀分布。
这种优化效果得益于算法对局部几何特征的精确调控,在保持整体拓扑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材料的重分配显著提升了结构的承载效率。
突破性的纳米精度增材制造工艺
在制造工艺方面,研究团队对双光子聚合(2PP)技术进行了系统性创新。
他们开发的新型打印系统采用了波长为790nm、脉冲宽度为100飞秒的钛宝石激光器作为光源。
通过精心设计的衍射光学元件和多透镜阵列系统,实现了7×7阵列的多焦点并行加工。
系统还引入了高灵敏度的光引发剂体系,大幅提高了光聚合效率。
工艺参数的优化是实现超高精度的关键。
在Z轴方向,系统采用了双层次的精度控制策略:基础层厚为0.12微米,同时引入0.3-0.05微米的自适应调节机制,根据局部结构特征动态调整分层参数。
激光功率控制在17.5毫瓦的最优水平,既确保了充分的光聚合程度,又避免了过度曝光导致的分辨率损失。
扫描速度维持在7.5毫米每秒,这是光聚合动力学和加工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为了确保结构的力学性能均匀性,每层的扫描路径都会偏转30度。
这种策略有效消除了因扫描方向造成的各向异性,同时也优化了层间结合强度。
通过这些精细的工艺控制,成功实现了300纳米的最小特征尺寸,并保持了较高的成形精度。
最具突破性的是大尺寸样品的制造。
如图2(e-h)所示,团队成功制造了一个包含1875万个精密晶格单元的样品,其体积仅仅达到6.3×6.3×3.8立方毫米。
这个成果的关键在于多焦点并行加工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了制造效率。
并且通过优化的曝光策略和精确的拼接算法,确保了大尺寸样品中各个晶格单元的几何均匀性和结构完整性。
材料科学的深层创新
这项研究采用的是一种先进的碳基纳米材料,其制备过程包含两个关键阶段。
首先,研究团队使用IP-Dip2光敏树脂(一种丙烯酸酯类光敏聚合物,化学式为C14H18O7)作为前驱体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光敏性能,特别适合用于双光子聚合(2PP)3D打印工艺。
在精密打印完成后,结构需要经过900℃的高温热解过程,在氮气保护环境下进行。
这个热解过程是将有机聚合物转化为高性能碳材料的关键步骤。
具体来说,热处理过程采用了精心设计的升温程序:
首先以7.5℃/分钟的速率升至300℃并保温1小时,然后继续以相同速率升至900℃并保温5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聚合物中的非碳元素(主要是氢和氧)会逐渐脱除,最终形成以sp²杂化碳原子为主的网络结构。
之后,研究人员通过精密表征和理论模拟揭示了一系列新机理。
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分析显示,300纳米直径支柱中存在明显的径向梯度结构。
如图4所示,通过对π和σ能态的积分强度分析,确定边缘区域的sp²碳含量高达94%,这种高度石墨化的结构是优异力学性能的物质基础。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一步揭示了材料组成的径向变化规律。
简单来说,研究团队通过精确控制3D打印支柱的尺寸,成功实现了材料性能的显著提升。
具体来说,当他们将支柱的直径从600纳米减小到300纳米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
在300纳米支柱中,纯碳含量明显提高(碳与氧的比例达到8:1),而600纳米支柱中这个比例只有5: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这就涉及到热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发现。
热解是将光敏树脂转化为碳材料的必要步骤。
研究发现,支柱越细,热解过程就越彻底。这是因为在更细的支柱中:
热量传递更均匀、更快速
杂质(主要是氧)更容易被清除
碳原子能够更好地重新排列,形成更理想的结构
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证实了这一发现。
当支柱变细到300纳米时,热解反应的速度提高了4倍,杂质的清除效率提高了1倍。这就好比一个细管子比粗管子更容易彻底清洗干净。
这个发现的实际意义重大: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更细的支柱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未来进一步提升材料性能指明了方向。
通过精确控制打印结构的尺寸,我们可以在分子层面上调控材料的性能,这为开发新一代高性能轻质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声 明:文章内容来源于AM易道。